牛津大學出版社:疫情加速教育界數碼轉型
疫情的出現使本地教育界產生巨變,為教學帶來重大挑戰。牛津大學出版社(下稱牛津)更於2021年9月期間進行以「未來教學:老師與學生準備好了沒有?」為題的問卷調查,透過網上問卷形式訪問接近400位香港幼稚園及中小學老師,探討未來教學對教育界帶來的挑戰及契機。訪問結果顯示數碼轉型已成教育界的大趨勢。
疫情加速了靈活教學模式之應用
受訪老師表示他們使用數碼工具及科技教學的次數,由疫情期間1平均每星期3.2次,上升至疫情後2每星期5.5次,而採用課室教學及遙距教學的比例亦由疫情前的「九一之比」增為「三七之比」,顯示數碼工具及科技與混合教學的應用已是大勢所趨。
同時,受訪老師認為以下三大要點為有助老師邁向未來教學的關鍵:
近8成受訪老師 (79%) 認為減輕工作量,以騰出時間鑽研新教學方法、試用教學科技或工具和多與同儕交流,有助他們為未來教學做好準備;教學資源應兼顧遙距、混合或傳統在內的不同教學模式 (72%) ;及在課程設計 (67%) 上兼顧不同教學模式
老師對數碼轉型所帶來之未來教學挑戰態度正面
儘管老師於疫情期間面對種種挑戰,調查結果仍令人鼓舞。調查結果亦顯示本地教育已進入「後疫情時代」,老師對在新常態下教學的信心由59%增至80%。同時,他們亦反映在教學上得到的支援較疫情之初大有改善,評分由48%增至64%。
與此同時,調查反映老師越來越認同應用數碼工具和科技帶來正面影響,有助應付未來教學的挑戰,令人鼓舞,其主要效益包括:
- 對於能為應付學生不斷變化的學習需要而提升自己的技能,近9成受訪老師 (88%)表示高興
- 混合教育將會令教學模式及內容變得更多元 (84%)
- 電子評估工具可整合學生學習數據,有助處理學習差異和改善教學 (81%)
- 於課堂上使用的教學模式越多元,學生就越投入 (78%),以及
- 學校和老師目前應用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能夠適切應付未來教學的需要 (65%)
教育界須把握混合教學帶來的效益與機遇
儘管受訪老師表示在「後疫情時代」,數碼工具的應用由疫情期間的76%下降至62%,但比起疫情前仍然傾向較多使用數碼科技,可見老師在恢復面授課堂後,已開始習慣在教學中融入數碼科技。混合學習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對受訪老師來說,引入不同教學模式或工具的三大效益包括:
- 教學內容或方式更多元,例如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或互動程式 (6.4分)
- 收集及分析數據跟進和評估學生表現,為學生提供適時支援 (5.8分)
- 課程設計更靈活 (5.7分)
鳳溪第一小學朱偉林校長表示了對教育未來發展的期望:「學習無彊界,面授不一定是最好。現在更強調自主學習,在數碼科技的層面上必需加強配合。」同場的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主席黃健威先生亦特別強調面對當前趨勢,具更多元化互動的網上平台對教學而言是必不可少。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60週年教育領袖論壇
牛津將於11月5日及6日舉行「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60週年教育領袖論壇」,雲集逾二十位國際及本地知名教育及科技專家進行十八場專題分享,從教學法、教學心得等多角度交流有關未來教育的真知灼見,探討內容涵蓋幼稚園至中學教育,讓業界人士就最新教育議題進行交流,例如支持本地學校面向未來的戰略重點及疫情後學校及教育系統的變革等,題材橫跨中文、英文、數學、科學及音樂等不同科目。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董事總經理吳薇薇女士表示:「縱使教育界於疫情期間面對前所未見的變化,我們很高興看到各界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創新靈活的思維回應轉變,並對出版社提供的支援予以肯定。展望未來,期望能與業界繼續攜手合作,憑藉我們於編輯教學資源方面的豐富經驗,協助提升教學成效。即將舉行的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60週年教育領袖論壇將讓教育界領袖聚首一堂,交流有關最新教育議題的心得,帶來具啟發性的創新思維,推動業界為未來教學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