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數碼消費體驗」調查:國產電子支付發展强勁
手機支付勢頭强勁,已超越舊式電子支付工具。新城廣播有限公司公佈最新一項「商場數碼消費體驗」調查,共訪問了約4800名年齡介乎18至55歲人士。當中曾以手機支付購物的受訪者,有四成半表示設定每次消費限額為500港元或以上,即是傾向用作大額購物。調查又顯示,手機支付的普及度遠超傳統電子支付EPS。隨著生活數碼化的浪潮,反映消費者的付款習慣已作出巨大改變。
EPS漸沒落
上述有關商場數碼消費體驗調查於本年10月期間進行,以網上問卷形式進行,調查結果在今日(11月19日)新城財經台舉辦的《Digital EX 數碼體驗營銷大獎 2018》頒獎禮中發表。當被問及消費購物時,表示較多使用傳統電子渠道EPS付款的僅佔6.5%,低於使用手機支付的11.6%,顯示手機支付的普及度已超越舊式電子支付EPS,而居頭三位的分別為信用卡、現金,以及八達通。至於使用電子錢包付款時, 45%市民考慮設定每次付款限額為500港元或以上,顯示消費者並沒有以電子錢包取代八達通,反而視為日常購物的大額支付工具,反映市民使用電子付費的習慣有明顯改變。

商場APP抬頭
生活數碼化已成為一種習慣,然而在日常商場購物時,卻未見市民踴躍應用數碼服務。不少商場研發專屬的手機應用程式,約65%市民曾使用商場手機應用程式,與去年情況相約,顯示使用率並沒有增長。除此以外,商場的數碼服務越趨多元化,不但有WIFI無線上網,和自助手機充電站,越來越多商場提供個人化實時電子推廣訊息傳遞,甚至研發商場内的導向系統 (Wayfinding)。但是,調查顯示這些服務應用未有全面普及,例如約四成市民表示從未使用自助手機充電站,經常使用的市民不足一成;三成市民表示從未使用個人化實時電子推廣訊息傳遞服務,經常使用的市民約佔一成,反映商場數碼服務仍有發展空間。
調查亦發現,國產電子支付比國際手機品牌的電子支付受歡迎。共42.4%市民表示曾使用兩大國内電子支付龍頭 — 支付寶(Ali Pay)及微信支付(WeChat Pay),Apple Pay佔20.6%緊隨其後,遠高於Android Pay和 Samsung Pay等其他電子支付渠道,反映國内開發的電子支付普及化。
調查結果撮要如下:
1. 於本地購物或消費時,較多使用的付款方式 | ||||
EPS | 電子錢包 | 八達通 | 現金 | 信用卡 |
6.5% | 11.6% | 17.4% | 26.4% | 38.2% |
2. 曾使用電子錢包付款的情況 | |||||||
Ali Pay | WeChat Pay | Apple Pay | Android Pay | Samsung Pay | Tap & Go | TNG | 從未使用 |
21.1% | 21.3% | 20.6% | 7.3% | 4.5% | 9.9% | 3.4% | 12% |
3. 使用電子錢包付款時考慮設定的每次付款限額水平 | |||||
HK$100 以下 | HK$100 – HK$300 | HK$301 –
HK$500 |
HK$501 –
HK $1,000 |
HK$1,000 以上 | 不打算再使用 |
8.6% | 22.9% | 20.3% | 23.7% | 21.1% | 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