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創科局成效!張曼莉:香港銳意革新 加大投資創科 (上)
過去一年,香港創科發展勢頭良好,繼續有多家科技巨企來港設海外總部、科研中心、甚至先進生產線、安排IPO上市,成績有目共睹。面對今年政治、經濟環境新挑戰,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 (Lillian Cheong) 重申,政府積極投資創科,早已布局引領香港創科產業發展的工作。
策略性投資 成效漸見
張曼莉先回顧2024年創科局成績,展現出「精準定位、聚焦重點、銳意革新」的發展方向和策略。
「創科創投基金」於過去一年投資了2億800萬元於23個項目,自成立以來最高。該些初創企業的業務範疇涵蓋機械人科技、生物科技、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及軟件等。「創科創投基金」至今已累計投資超過4億1,000萬港元於43間本地創科初創企業,吸引市場資金約35億港元。
香港創科生態日趨蓬勃
- 全球新興生態系統第3名(美國研究機構Startup Genome《2024年全球創業生態系統報告》)
- 世界數碼競爭力全球第7(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2024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
- 「深圳—香港—廣州」集群連續五年蟬聯全球第2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科技集群)
- 智慧城市排名位列全球二十大 (IMD《2024年智慧城市指數》)
- 世界最具競爭力全球排名第5、亞太區第2(IMD《2024年世界競爭力年報》)
- 本地研發總開支於2023年增加至超過330億元,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升至1.11%,創歷史新高。
- 初創企業增加至2024年約4,700間,較之前一年增長10%。
- 製造業總收益達到2,433億元,按年上升12.1%,製造業增加價值超過282億元,按年上升6%。增加價值上升幅度是自2020年以來最高,亦是過去20年以來第二高的增幅。

外訪考察 完善香港創科優勢
過去一年,張曼莉帶隊到香港以外地方考察,她認為有不同方面值得香港創科借鏡,包括第一,既看其他地區的成功例子,亦以失敗經驗為鑑;第二,看海內外促進創科產業發展的制度建設及各項舉措;第三,香港要因地制宜,結合稟賦資源,這激勵香港要在創科方面銳意改革,主動作為。與過去「大市場、小政府」不同,本屆政府主動積極作為,以全新思維為香港建立新的科技產業體系。
她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上地緣政治急劇變化,掀起了全球產業鏈重塑布局。在這個大環境下,香港憑藉『一國兩制』、『國內境外』的獨特優勢,可以成為全球創新資源匯聚點、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創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動先行地、國家與國際標準規範接軌地,以及企業的全球資產價值釋放地。」

強化內外聯通 補助企業落地及發展壯大
她認為香港要發揮獨特優勢,必須強化內聯外通。她指出:「香港是通向世界及世界進入整個中國市場的重要窗口,亦是海外科技企業進入內地及亞洲市場,內地科技企業拓展海外的雙向門戶。」香港吸引海外創科企業落戶的同時,亦支持內地科技企業「拼船出海」,尤其對於境外法律政策、金融制度、投資環境不熟悉的內地科技企業,可更好藉香港拓展海外市場。
為吸引具實力的科技公司來港發展並加強壯大本地企業,政府從研發人員的補助,研發經費的支持,到稅務的扣減,再加上各式各樣研發到先進生產的相關現金補償,全方位、全鏈條助力創科企業發展。
研發方面的補助:
政府邀請海內外創科企業在港設立國際總部,並鼓勵它們在港設立研發中心和先進製造中心。
第一,政府會給予一系列研究人員的補助,每間公司有特定名額:例如,每聘用一名博士,特區政府會持續3年給予4.5萬元/月的研發人員補助(並提供額外每月1萬元的生活津貼);碩士和學士則分別為2.3萬元/月和2萬元/月。而且,香港的稅率很低,若年薪在百萬以下,稅率則更低。
第二,政府會給企業提供研發經費補助,例如在創新科技署轄下的「企業支援計劃」、「伙伴研究計劃」以及「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等。同時,在2023年10月,特區政府推出「產學研1+計劃」,以1:1配對形式,激勵產業界、工業界和創投融資界一同到大學尋寶,把本地大學已有從零到一的深科技研發項目,推動香港科研成果轉化及商品化,以催生更多有潛力的科技「火鳳凰」。
第三,「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為合資格企業的指定應用研發項目提供40%的現金回贈。

有關研發的扣稅:
政府對企業的研發投入,還會提供200%-300%的超級扣稅。例如,若符合資格的企業一年內在港研發投入400萬元,可享受約1000萬元的稅項扣減,投的越多,扣的越多,且無上限。香港最近亦修訂了《稅務條例》,推行「專利盒」優惠。對通過研發活動而創造的合資格智慧財產權,為其源自香港所得的利潤提供稅務寬減,特惠稅率僅為5%。
生產方面:
政府對在港設置先進製造生產線的企業,會根據生產線的投資規模,以2:1的比例提供補貼,每條生產線補貼上限為1500萬元。
政府還推出了100億元的「新型工業加速器計劃」,以1(政府):2(企業)的配對形式,為從事策略性產業的企業,在香港設立新的智能生產設施提供資助。如有關企業在港投入兩億元,政府會補助一億元;如它投入四億元,政府會支持兩億元,每一間企業的受助上限為兩億元。
截至2024年9月,創科及工業局已經與超過130家有潛力和具代表性重點創科企業洽談好於香港落戶或擴展業務,過去一年已在港開展或擴大業務的創科企業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數字王國、科大訊飛、百度、普渡機器人、思科等。多家之前引進的科技企業於去年開始陸續在港上市,包括優必選、地平線、晶泰科技、多點、黑芝麻、英諾賽科等。

科技企業在港銜接國際
談及成功例子,張曼莉引述內地無人駕駛技術領先企業之一馭勢科技,這間北京企業在香港設立國際總部,成功將業務拓展至中東、東南亞等地。
張曼莉表示:「馭勢科技對選擇落戶香港十分感恩,形容香港的標準就是國際最高的標準。他們藉着香港的策略地理位置和強大的國際商業網絡,並透過結合我們如香港機場管理局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共同研發技術和定義標準,加強海外企業與其合作的信心,讓他們可以『零時差出海』,成功拓展海外市場。」馭勢科技憶述一個國際客戶曾要求它們提供文檔,正因在香港與國際接軌的要求和規範下,他們已準備清晰齊全的英文文檔,覆蓋技術、管理、流程的各個方面,幫助他們成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