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張曼莉:香港創科大好形勢 科研巨企陸續有來

  •  
  •  
  •  

過去一年香港創科界迎來翻天覆地巨變,多家科技巨企落戶香港,本地創投界也培育了十多家獨角獸公司 (估值達10億美元或以上的初創),形勢大好。對於香港創科未來,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指出:「我們由被動變主動出擊,招商引資,打好香港創科產業化的根基。這只是第一步,更蓬勃更好的未來即將來臨。」

張曼莉在科技業界曝光率超高,在各大小科技論壇、業界會議及交流活動、科技企業落戶香港簽約儀式也見到她的身影,拼勁十足。她直言:「我還想去更多科技界活動。科研是投資,產業化是賺錢,中間要加上研發成果轉化才能成功。我們要做的是打造全面創科生態系統,目標是香港也有自家出產的科技明星企業、品牌行業,正如深圳有華為一樣。」

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強調:「全力拼經濟謀發展,這是我們上下一心為全港市民努力的願景。」

事實上,創科局在過去一年有很大突破,與過去有明顯改變。她認為有四點改變:

第一,香港一直奉行自由經濟,頂層設計及戰略規劃較少着墨。2022年12月,創科局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列明四大發展方向:

  • 完善創科生態圈,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
  • 壯大創科人才庫,增強發展動能
  • 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建設智慧香港
  • 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好連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樑

對企業、對內地任何一個城市,這些戰略規劃並不陌生,但香港過去甚少這樣做,現在有《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指引方向,並以產業導向為原則,將有為政府及高效市場更好結合。

第二,香港過去甚少選定一些行業或發展領域,現在因應香港及國家發展佈局,會挑選主力發展產業,主要有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生命健康科技、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金融科技。

第三,過去甚少談及產業政策,現在提供全方位企業落戶香港計劃,不但幫助企業財政投資,人才引進、高管子女教育安排等,也有不同配套,加快效率。

第四,政府高度重視創科,上下一心推動創科,並開啟由產業引導基金投資的做法,思維上有所突破。

2022年12月政府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4大發展方向,包括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及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

談及過去一年成果,創科局聯同引進辦,以及其他政府部門,爭分奪秒與海內外科技企業接洽。總共洽談200多家企業,業務集中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生命健康科技、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金融科技等新興行業。

她指出,在洽談200多家企業中,有30間企業已經落戶或擴展在香港業務,當中不乏行業龍頭企業。未來數年,將會帶動投資300億港元,為香港創造超過1萬個就業機會。

張曼莉說:「單是過去三個月,7家來港落戶企業未來五年將帶動超過130億港元投資,並創造1900個職位及數以百計知識產權 (IP),這是香港過去不常見的。」

單看2023年10至12月,創科局引進了7家巨企落戶香港,如下:

  1. 全球領先的鋰電池製造商之一的寧德時代;
  2. 行業領先的智能駕駛計算方案提供商地平線;
  3. 計劃在香港投資數十億建設香港20多年來最具規模的第三代半數體晶圓廠的杰平方半導體;
  4. 國際先進的人形機械人龍頭企業優必選科技;
  5. 推進先進製程高性能車規芯片的黑芝麻智能;
  6. 全球前十的網絡安全公司奇安信;
  7. 參與國家載人航太發展的優質小家電龍頭九陽等。

每間企業未來在港投資規模由數億至數十億不等,並會拉動上下游產業鏈伙伴一起到港,如半導體晶圓廠的設置將會帶動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材料供應商、測試服務供應商等。

張曼莉 (右上) 出席科技園公司與地平線簽署合作儀式,地平線將在香港科學園內設立創新研發中心,攜手推動香港的微電子及智能駕駛生態圈發展。

張曼莉直言創科發展不是單看一、兩年的數據,構建創科體系需要時間。由創科局於2015年成立,到今天香港創科界也取得不錯成績。2014與今天對比,由沒有獨角獸企業,到現在香港科技園公司及數碼港兩大創科旗艦已經培育十多家獨角獸企業,包括商湯科技、Lalamove、思謀科技等等。而科學園支持的獨角獸企業數目近年亦快速增加至12家,當中一半來自本地,一半來自海外。近年科技園區成功上市企業有13間。香港科技園創投基金帶動私人資金注資比例是1比18,即科技園投1元帶動18元回來,成效不錯。數碼港支持的獨角獸企業有11家,其中7家是自己培養的獨角獸,令人鼓舞。

她引述研究機構Startup Genome的《2023年全球初創生態系統報告》。「香港在新興初創生態系統的類別中,排名全球第2位、亞洲第1位。香港的初創生態系統價值達700億美元(約5500億港元),比全球平均多一倍。」

研究機構Startup Genome的《2023年全球初創生態系統報告》中,香港在新興初創生態系統的類別中,排名全球第2位、亞洲第1位。

至於創投基金投資,2014年有12.4億港元,到2021年是417億港元,7年間增長34倍。科技園、數碼港、以及政府創科創投基金這幾年投入了7億1400萬港元,吸引了95億私人投資。這些數字反映了香港蓬勃的創科生態,引證香港創科邁向黃金時代,有不錯土壤及生態發展。

但不能否認香港在科研投入上仍一直落後。資料顯示,簡單地以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來看,香港雖已上升至1.07%,但與深圳、新加坡及以色列等地仍有一段距離。2022年香港整體研發投入301億港元,但單是華為一年投入已逾1600億元人民幣,因此香港投入遠遠未足夠,仍需政府與各界繼續努力。

2022年香港整體研發投入301億港元,但單是華為一年投入已逾1600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香港在科研投入方面要急起直追。

創科以往從來不是香港的標誌,但香港卻產生不少著名科學家,這反映了香港創科界深層次問題。張曼莉說:「過去香港集中在上游的科研投入,卻較少中游的成果轉化、下游的產業化配合,人才育成了卻往內地或海外謀求更好的發展。」

她認為:「人才最看重是機會,不是單靠金錢就能吸引及留住。是否有優質職業機會及平台給他們發揮?」創科局成立,就是統籌及推進整體香港創科生態建設,「鞏固上游基建科研、促進中游成果轉化,以及下游產業化,特別在產業佈局、數字經濟發展及智慧香港上集中力量。」

張曼莉說:「創科局成立,就是統籌及推進整體香港創科生態建設,鞏固上游基建科研、促進中游成果轉化,以及下游產業化。」

創新科技是激活香港經濟及社會未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張曼莉的願景是能夠協助新一屆政府倡導的嶄新思維,產業導向為原則,全速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透過創科發展在香港高速建立一些新的行業、新的產業、打造新的實體經濟。尤其是發展新型工業,多元化香港的產業結構,為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年人,締造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談到青年人,張曼莉透露出任創科局職務至今,總會盡量抽空出席青年活動。她說:「青年是一個社會的未來。今天愈來愈多青年投身創科行列,很多香港創科活動及比賽都有破紀錄的青年及學生參與,每次我也會爭取機會與他們多些交流,藉此了解更多創新意念及想法。」每次交流都令她感受到十分振奮和感動,看到香港青年由沒有信心變為對創科充滿熱誠,這既是對創科局工作的成效印證,亦是清晰展示香港正邁向多元產業結構的象徵,能為新生一代提供盡展所長的平台。

張曼莉 (前排中) 出任創科局職務至今,總會盡量抽空出席青年活動。

她特別感謝社會各界多年來不遺餘力支持及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為香港培育大量的青年新力軍。張曼莉說:「人才是創科發展及香港未來的關鍵。創科局其中一個使命始終是堅持透過發展創科,為青年人提供更多向上流動的空間和追夢尋夢的機會。」她期待每一個青年未來都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及能力發展事業,將創科意念、項目轉化落地,以創科實現他們的美夢及更好的生活。

最後談到過去一年的心路歷程,張曼莉表示:「這一年間曾往內地不同省市、德國、比利時及荷蘭考察世界級園區、半導體、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等企業,也帶同科學園與河套公司一齊去,宣傳香港及促進園區交流合作,再跟進日後發展,致力招商引資、引進企業落戶香港。」她認為外訪好有意義,讓外界知道香港除了金融業,還有潛力優厚的創科產業生態。她堅定地說:「香港需要世界視野,戰略目光,以及敢進及容錯的胸襟。」

張曼莉認為外訪好有意義,讓外界知道香港除了金融業,還有潛力優厚的創科產業生態。圖為德國外訪活動照。
張曼莉向德國企業高層落力介紹香港的創科產業生態。圖為德國外訪活動照。



  •  
  •  
  •  

benny

Benny Yeung ~ 企業IT傳媒人,經常四周穿梭科技巨企及論壇,熱愛探討新商機。性格貪玩,但喜歡閱讀沉悶的企業賺蝕數字,最重視辦事效率。